三煮一泡是陜西最著名的四種吃食,分別指的是:羊肉泡饃、三鮮煮饃、葫蘆頭泡饃、水盆羊肉。
其中羊肉泡饃、三鮮煮饃、葫蘆頭泡饃是把饃煮著吃的,而水盆羊肉是泡著饃吃的,所以叫三煮一泡。
搟饃
三煮一泡中羊肉泡饃在全國最為有名,但其實除了西北人,別的地方的人嘗嘗味道可以,天天吃這個可是接受不了的,陜西最早羊肉泡饃可是當作早餐(當時人們一天吃兩頓,早上10點,下午四五點吃飯),反而另外三種更為適合一些。羊肉泡饃未必是用羊肉做的,一般用牛棒骨(就是腿骨)、羊棒骨、牛的子花油在加上各種香料煮成茶色(琥珀色)的原湯,破湯時加上清水,燴制而成。點餐時客人會注明要“牛肉的”或“羊肉的”,如果只說泡饃,老板肯定會上牛肉泡饃。
做好的饃
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將優質的羊肉洗切干凈,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面烤餅,烤餅的面必須是死面(九死一活),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后叫廚師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并配以蔥末、香菜、黃花菜、黑木耳、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制作而成。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添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是一種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
砸開的棒骨
單走:所謂“單走”,饃與湯分端上桌,把饃(餅)掰到湯中吃,食后單喝一碗鮮湯,曰“各是各味”。
干拔:“干拔”有人稱“干泡”的,煮好碗中不見湯,能戳住筷子。
口湯:另一種叫“口湯”,泡饃吃完以后,就剩一口湯。
水圍城:“水圍城”顧名思義,寬湯,像大水圍城。
料包要用水洗
您掰完饃,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伙計便會明白,這是“干拔”。
吃“口湯”和“水圍城”不用拿筷子表示,因為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原則是湯寬饃塊大,反之則小,有經驗的廚師看到你掰饃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湯了。
吊湯
泡饃的掰法講究。泡饃是特制的,稱饦饦饃,一個二兩。據說是九份死面,一份發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面,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發面,就泡不成了。有的假行家會說掰出的饃要像蜜蜂頭,越小越好,其實不然,如上所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干拔、口湯、水圍城,饃的大小依次如黃豆、花生、蠶豆即可。
泡饃湯
饃掰好后,請伙計呈給掌勺大廚,加羊肉湯大火快煮,加牛羊肉、粉絲、蔥花、蒜苗、香菜,高級一點的(西安都稱之為“優質的”)還有木耳、黃花菜和香干等即可端上來吃了。這樣一大碗自己親手掰好的泡饃,翠綠的蔥花、蒜苗、香菜、紅褐色的牛羊肉、黃色的金針菜、映襯著潔白晶瑩的粉絲、黝黑的木耳、香味四溢,使人食指大動。
配菜
還應注意的是:端上來的泡饃應是泡饃墊底,粉絲覆成網形,佐以蔥花、香菜、牛羊肉擺成魚形在最上面。如若不然,您完全可以調侃一下老板請的師傅是不是叫南郭。
吃時左手拿勺,右手執筷,泡饃上桌后,把辣子醬鋪在上面,切忌攪動,講究從一邊“蠶食”,以保持鮮味,一老吃家說這樣鮮熱之氣跑不散,但我尋思攪動過甚,泡饃不成其為泡饃,羊肉湯變成面糊糊才是最可怕的。糖蒜用否,個人自愿。餐后搭配直提纖飲用一小碗原汁烹制而成的高湯,以為清口。
羊肉泡饃
備注:
1、煮羊肉泡饃湯要用鋁鍋,這樣湯汁清澈。
2、燴制泡饃用鐵鍋,但鐵鍋放置一晚會氧化,所以前幾碗泡饃發黑。
3、湯最好每天煮新鮮的,鮮湯是喝的,只有不喝的湯才用老湯(比如鹵肉夾饃的臘汁肉)。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
我要學技術(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
已有累計 6800+ 企業及個人通過我們培訓開始了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