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線油塔是陜西一道有名的小吃,以陜西三原縣制作的為可口,主料由小麥面粉、豬板油制成,配以醋水、蒜泥、油潑辣子其味最佳。
金線油塔
金線油塔外形如縷縷金絲盤繞,似層層塔樓相疊,即“提起像金線,放下像松塔”,讓所以得名。金線油塔成品層多絲細,松軟綿潤,油而不膩,清爽利口,營養豐富,久負盛名。
金線油塔
跟據來自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在路邊聽到的消息說,唐代段文昌丞相家里一老女仆擅長制作金線油塔。據《清異錄》記載,唐穆宗時,宰相段文昌家里有一號稱“膳祖”的老女仆擅長制作這種油塔,且技藝精湛。在40多年的時間里,她曾將此技藝傳授給100多名女婢,得其真傳的只有9個女仆,但真正能夠繼承段丞相家老女仆制作“油塌”技藝的,只有一人,足見其此制作技藝不易掌握。后來,這種食品傳入市肆。唐天授年間,長安城里就有這種“油塌”。
面粉和豬板油
《朝野僉載》說,當時有一位名叫張衡的官員,位至四品。武則天決定加一品,升他為三品官。一日退朝歸來,路過街市,忽覺香氣撲鼻,下馬一看,原來是剛出籠的熱“油塌”。張衡垂涎欲滴,便悄悄地買了一個在馬背上就食,被御史彈劾,因而丟了烏紗帽。可見這種“油塌”吸引力之大,已經到了“聞香下馬”的程度。
制作金線油塔
到了清朝末年,西安附近文化經濟比較發達的三原縣,其縣城兩家油餅鋪“悅豐和”、“永豐亭”的店東彭占魁和楊丁海師傅,在繼承唐代“油塌”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他們嚴格選用白、細、綿、軟的上等面粉和用糧食喂養的生豬板油及網油,使油餅層次增多,并改餅狀為塔狀,改烙為蒸,名稱也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油塔蒸好下籠食用時,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盤里,佐以蔥節、甜面醬等,別有風味。
金線油塔
制作金線油塔制作工藝十分講究
第一道工序便是和面,和面時邊搓邊揉,讓面團逐漸變軟,筋力適中。
第二道工序為醒面,一般需要兩個小時。
第三道工序是加工大油,將上好的豬板油切成米粒形狀,按比例放置自配的調料,攪拌均勻。
第四道工序為攤面,將醒好的面攤成四方形狀,鋪平,將大油抹將上去,卷成圓筒狀,切成小塊,壓扁切成絲,卷成小把,將每把捋長,用手抹平,卷成一個一個的油餅。最后一道工序便是上籠,為保持油餅形狀,要搟成兩個面被,一個放置籠底,一個覆蓋在油餅上,然后上籠用旺火蒸30分鐘即可。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
我要學技術(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
已有累計 6800+ 企業及個人通過我們培訓開始了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