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來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那么你知道端午的一些有關知識嗎?端午的由來是什么呢?今天來自西安唯典小吃培訓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比較多,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端午節源于紀念屈原: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楚國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陷害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另一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源于紀念曹娥:
也有端午節紀念曹娥的說法,據說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投江救父。曹娥是東漢時期的上虞人,父親為了捕魚溺于江中,幾天之后仍然不見父親的尸體,當時的曹娥才十四歲,每天每夜沿著江邊哭喊尋找父親,過了十七天之后,在農歷五月五日投江,在五天之后被村里人找到。
孝女曹娥雖然死了,但是她卻能找到她父親的尸首,并把他背到了江堤邊,人們看到這個場景十分感動,認為是她的孝心感動了上蒼,后來人們把曹娥背父出水得地方就叫做賀盤村。她的孝心同時感動了村里和村周圍的父老鄉親,他們把曹娥父女進行了埋葬,同時在曹娥挑水的江旁建造了一座曹娥廟,造了她的塑像,尊她為“孝女娘娘”,并把小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那條改成了曹娥江。
每到曹娥跳水投江的那一天,曹娥廟里都會舉行很盛達的廟會,很多鄉親都會來祭拜孝女娘娘,同時題詞送匾來贊揚她的美德。一直到現在,不管曹娥江的江水多么兇猛,但只要到曹娥廟前面都會變得平靜,仿佛覺得有愧于孝女,悄悄離去,等過了曹娥面,江水才會再次發出響聲。
因為五月初五是曹娥投江的那一天,于是很多人將端午節視為紀念曹娥的節日。
端午節源于夏、商、周三代夏至節:
持這一看法的人們提出3個主要理由:一是在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中,并未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是在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是在《歲時風物華紀麗》中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是夏至。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被人們認為是最早提到的端午節。
端午節源于惡月惡日驅避: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端午與夏至臨近,這一時期,陽氣最盛,各種蚊蟲出現,而且時逢“重五”,五是陽數,重五也有“極陽”之意。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陰陽和諧,對于這種陽氣極盛的日子一般認為不吉利,惡癘病疫多泛濫,于是形成“躲午(五)”習俗,后來以訛傳訛,遂成端午。
端午節源于吳越民族圖騰祭: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以上各種說法,各本其源。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如果您想學習各種小吃技術,聯系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24小時咨詢電話及微信:18109282068
我要學技術(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
已有累計 6800+ 企業及個人通過我們培訓開始了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