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有一種說法:誰家娶的媳婦兒賢不賢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攪團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從這句話就能看出攪團對西北人的重要性了。下面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陜西特色小吃之--攪團。
攪團
攪團是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特色小吃,攪團其實就是“用面攪成的漿糊”,陜甘寧尤好吃。根據主要用料不同,分為蕎面攪團、玉米攪團和洋芋攪團,陜北用蕎面做攪團,更筋道味美。攪團的吃法多種,有水圍城、漂魚兒,陜北也有燴攪團、炒攪團和涼拌攪團等多種吃法。
攪團
至于攪團這個食物是怎么來的,無從考證。傳說中是諸葛亮當年在西祁屯兵的時候(西祁就是今陜西的岐山縣),因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閑無事,就在那里大力發展農業,以供軍糧充足。老吃慣了地方的面食,軍中都很厭倦了,也是為了調節軍隊士兵的想家情緒;于是諸葛亮就發明了這道飯食。不過那時的名字不叫攪團,而是叫水圍城。
打攪團
制作攪團時原來是用蕎麥面粉,后來有事因為蕎麥種植少,產量低,在加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時候自然災害造成的細糧短缺,在農村大多數人家吃的都是玉米面,農婦們就在粗糧細作上動腦筋,用苞谷面打攪團,用來增加飯食的花樣,調劑口味。到了九十年代,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常飯食都以小麥面粉為主,于是就有了麥面攪團,有的人也給苞谷面里面摻入一點麥面來制作攪團的。有民謠這樣說“苞谷面,打攪團,一下吃了兩老碗。白米細面吃膩了,換個花樣真稀罕。”在城鎮中多有買攪團的小吃攤點。在有的地方有大年三十吃攪團的習俗,寓用攪團糊窟窿的意思,向往日子過的圓滿和美。俗話說的好:“攪團要好,攪上三百六十攪。”做攪團的工藝雖然不復雜,但是卻很難掌握。關鍵是要攪好。否則就會有疙瘩。做的時候站在一鍋熱氣騰騰的滾水旁邊,聚精會神,往鍋里一點一點均勻的撒面粉,邊撒邊攪,不停的攪,要攪的十分勻稱、細膩、光潔,直到攪成了稠糊狀。攪的時候要始終順著一個方向攪,不能來回的攪,否則就會發懈。攪熟后,舀入大盤子或碗里凝固成團。攪團就做成了。
攪團
攪團做法單一,但吃法眾多,甚至可以花樣翻新。最普通的吃法是趁熱盛一團入碗,加入酸湯,夾一筷子油潑辣子,順湯攪勻,然后從碗邊開始,夾起一塊,湯里一撩送入口中。那酸湯種類可以很多,地道的要算蘿卜纓漬成的那種,蘿卜纓本算不得菜,燒、炒、煸都進不了口,可漬成酸菜,特別是配攪團吃,增色,爽口。攪團軟和。除了煎湯熱吃,還可涼調冷拌:熱攪團出鍋,攤晾于案板,待冷卻定型,用刀切成薄條,像拌涼粉一樣,酸辣咸淡。這種涼拌攪團,是飯,也可充菜。最相宜的是玉米疹就攪團,稠稠一碗玉米疹上,堆起一堆調滿汪油紅辣子的涼拌攪團。
攪團也可以這樣吃,吃的人每人一碗調和湯,它的湯是用上號的香醋、芝麻油、蒜苗絲、大蒜汁、味精、醬油、蔥花、香菜末、油潑辣椒調制成的。村民們稱為“水水兒”。有滋有味,味道醇香。有的還配有肉炒菜。吃的時候用筷子將攪團一塊一塊地夾入湯中來吃,也可以將攪團放入碗中,澆上調和湯吃,也可以晾涼了切成塊燴湯吃。同時,還可以用帶小孔的羅漏成小魚狀熱著吃(這就是魚魚了),更是別有風味。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
我要學技術(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
已有累計 6800+ 企業及個人通過我們培訓開始了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