踅面與搟面皮都是陜西著名小吃,也是西安唯典小吃培訓培訓最多的項目之一,今天唯典的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踅面與搟面皮的區別。
踅面,是陜西合陽獨有的地方風味食品。在合陽,在東府那都是相當有名。而在合陽當地流傳的這句“沒吃踅面沒看線(戲),沒有到過合陽縣”,就更加說明了踅面在合陽人生活中的重要。
踅面是用七成蕎面與三成小麥面混合制作的一種面食。食用雖然方便,制作過程卻比較復雜,要求也比較嚴格。分為磨面、和面、攤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
踅面的起源眾說紛紜,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查了資料,踅面是由西漢淮陰侯韓信所創,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踅面據考究也是 “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面”。漢朝初年,魏王豹反漢,韓信奉命出兵平叛,準備在洽川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王豹時,為解決10萬士兵的吃飯問題。如果埋鍋造飯,敵兵就會從煙火的大小多少判斷兵力的強弱,是兵家大忌。韓信讓以當地盛產的蕎麥為原料,烙成薄餅,發給士兵,這種面餅攜帶方便,吃時便捷,只要在開水中一涮,再調上鹽、醋、辣子即可,做為行軍打仗的快餐食品。這種食品一方面適應戰爭方便快捷的特點,一方面又照顧了北方將士喜食面食的習慣。相傳韓信首創的這一面食做法,在陜西洽川一帶保留下來,并相當有名。
搟面皮是陜西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名小吃,尤以西府寶雞岐山地區為最佳,岐山搟面皮2011年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搟面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具有筋斗、柔軟、涼香、酸辣可口的特點,是關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陜西最具代表的小吃之一。
岐山人的搟面皮做法很非凡,別處的米面皮和釀皮是把面調成糊狀,放在特制的鐵籠上蒸。而歧山搟面皮則是先搟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涼皮稍寬的條狀,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樣,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搟面皮口感較硬,韌度高,有筋性,想學習搟面皮技術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小吃培訓,微信:wdcy01
不少文章中追朔這一名特小吃的歷史時,只根據民間口頭傳說中追朔到大清康熙年間,說是岐山八畝溝一們叫王同江的老人,中年時在清宮“御膳房”專做搟面皮供皇室食用,晚年回岐山八畝溝收徒傳藝,至道光及光緒年間共典型代表首推王岐官等人,民國時期該村王居才搟面皮名列同行之首,解放前后該村邢廣善面皮各傳岐、寶、鳳縣。更有王應錫、王有仁、王金生、王西宏等人的搟面皮生意興隆有口皆碑。近百年來八畝溝搟面皮雖有“非本村不予傳授”的習陋規,但因子女婚嫁等原因,自咸豐、同治、光緒年早已遍布縣域四周,推及西府名地。因人們不知道“御京粉”之來歷,新名稱便隨之而起,鳳翔一帶固其為面粉所謂之“面皮”;寶雞虢鎮一帶因其為面粉釀造謂之“釀皮”;扶風、武功一帶因其系面之淀粉做謂之“粉皮”;眉縣一帶因其涼面食之謂之“涼皮”。但岐山民間仍稱作“御京粉”或“岐山搟面皮”或“岐山面皮”始終不變。
踅面與搟面皮的做法:
踅面是用七成蕎麥面和三成小麥面混合制作而成的,所以就看起來顏色有點深咖,加水攪和成糊狀,將面糊放入平底鍋烙熟,吃的時候放入豬油,醋,辣椒,鹽,蔥花攪拌一下。
搟面皮的原料是小麥面粉,經過和面-洗面-沉淀-發酵-壓面-彈面-搟制-蒸制,吃的時候放入面筋,醋,油潑辣子,攪拌便可食用。
踅面與搟面皮的區別:
1、原料不同
踅面是蕎面和小麥面混合制作
搟面皮是純小麥面
2、做法不同
踅面是和成面糊在平底鍋中烙熟
搟面皮是和面、洗面、發酵、搟制、蒸制
3、口味不同
踅面用動物油拌制,要趁熱吃,油涼了就坨了,里面也沒有配菜
搟面皮是用岐山醋和油潑辣子拌制,酸辣出頭
從上可知踅面是一種比較小眾的小吃,不像搟面皮那樣被大家普遍接受,我們不否認踅面的特色,但跟大部分人口味不相符,注定走不出太遠,而搟面皮在北方地區最為流行,有不少忠實的粉絲。
如果您想學習踅面與搟面皮等特色小吃,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24小時咨詢電話及微信:18109282068
我要學技術(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
已有累計 6800+ 企業及個人通過我們培訓開始了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