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人愛吃面,把面食做出了很多花樣,家家都離不開面食,并且無面不歡。今天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陜南、關中、陜北都有的陜西特產--空心掛面。
純手工空心掛面
空心掛面是陜西省歷史悠久的傳統面食小吃,是當地人民生活中傳統手工面食品制作中最為獨特的上品。傳統空心掛面以前茁苜蓿地長出的“紫麥”(現為優質小麥品種)為原料,其中包括10余道工序,是當地人民生活中傳統手工面食品制作中最為獨特的上品。空心掛面是手工制作、工藝復雜掛面,面條幼細,非常容易消化吸收,是產婦、幼兒、老人和病人的恩物。空心掛面因為面條里面布滿了氣孔,切斷的一面,正好會有個孔,看起來,像是空心一樣,由此叫做空心掛面。
史料記載手工掛面“莖直中通、料珍味饈、每獻上以補”,所謂“莖直中通”是每條掛面的橫切面都有針尖般小孔,空心掛面亦由此得名。因手工空心掛面用優質面粉加工,其光潔度好、耐煮沸、煮后不渾湯,再配關中臊子、陜北羔羊肉、雞湯、肉湯等,味道極佳、營養豐富,故有“料珍味饈,每獻上以補”之評價。
空心掛面
空心掛面易煮、易晾曬、口感好,比機器擠壓成形的實心面更受歡迎,那么掛面的空心是怎么形成的呢?
從傳統上來說,每種手藝的核心技藝都是秘不示人的,直問犯忌,所以有人猜想,是不是如同吹糖人般先包糖包再兩端拉絲,從而在糖絲中間形成中空?但糖能瞬間冷凝而面易粘連,材質的不同使得其制作方法必然不同。 今天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給大家解密,空心掛面技藝非常復雜,有和面、揉面、醒面、盤大條、盤小條、面槽醒面垂掛、掛架垂掛等過程,而空心就在第一次盤大條時出現。大條,是灑上鋪面(輔面)卷心成條,過去的輔面都是糜子面現在是包谷面,粗細面粉比例有微弱的不同,這也許就是成為空心的核心。 經多次拉伸,空心始終存在,值得一提的是,所成空心,不是傳統的直線狀空心,而是螺旋狀空心,即使細如發,面眼也如針尖般存在,這當然與其中水、面、鹽的比例不無關系。 俗語有“掛面不調鹽”的說法,而空心掛面卻是實實在在的“咸面”。各種瓦盆、面槽、掛架、面柱等工具的使用、季節的變換、空氣的干濕度、醒面晾面的時機等,都是千百年來民間生產生活智慧實踐的結晶,絕非一窺就可學到。
加工空心掛面是個累人活,大大小小的工序有十幾道,一點都不能馬虎。整個制作流程需20個小時左右方可完成。加工流程大致分為有和面、揉面、醒面、盤大條、盤小條、面槽醒面垂掛、掛架垂掛等過程。
農家門口的空心掛面
1、磨面:將優質小麥經簸、篩、淘、晾后,磨成精細的面粉(需用極細密的鑼面工具)每百斤小麥出粉率65%。
2、和面:將面粉用鹽水合成團塊,用手使勁反復揉壓,直至能拉成圓條狀為宜(每百斤面粉加鹽5—7斤)為宜。
3、揉條:將和好的面塊放在案板上,用力揉搓成大條(粗如水杯,長約尺許)。
4、捂條:將搓成的大條盤入盆內,用濕毛巾苫住約40分鐘。
5、搓條:將大條撒上糜面,搓成小拇指粗的小條,再盤入盆中捂30分鐘左右。
6、入槽:將捂好的小條搭在手指粗的竹柱棍上,放入特制的掛面槽內(溫度36C0,約一小時許。
7、開面:將槽內每對柱棍,架入特制的開床之上,從上至下拉動直到底端,依次又放入槽內,捂半個小時。
8、上架:將槽內面條醒動下墜后取出,開始上架。
9、換架:將上架的掛面,擺動掛吊成細條。晾至七成時,放置屋內,再上架,剪去下部面頭。
10、截條:將做好的掛面,放在案板上切成5——8寸長的掛面面條,用麻紙條扎成三道,呈圓捆狀,每捆可分成一斤、八兩或半斤。
空心掛面
相傳戰國時期,秦王嬴政為完成六國統一之大業,率兵日夜征戰,常常數日水米不進。一日行至秦嶺南麓,此乃山之陽面(今商洛山陽縣),日照充足。秦王見路邊農舍一名老漢正在懸掛一排細如發絲的面條,胃口大開便令其煮食,老漢將面迅速煮熟并澆以農家酸菜湯汁大碗呈上,秦始皇吃后覺得酸香撲鼻,細滑爽口,美味無比。問之,老漢答曰此乃手工掛面,因面形狀“長瘦”,故又稱“長壽面”。秦始皇聞后大喜,遂重賞該老漢。從此,地方官吏就將手工掛面連年進貢給朝廷,被列為皇家御膳養生佳品。
清代,岐山空心掛面已形成較有規模的作坊。當時最為著名的作坊為“順天成”,他們專選前茁苜蓿地長出的“紫麥”做原料,制出之掛面纖細柔韌爽口,聲譽大震。清咸豐時,縣城附近經營此業者頗多,制作工藝愈來愈精,地方官吏將其列為貢品,每年按例向朝庭進貢。1931年,岐山空心掛面遠涉重洋,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博覽會,深為華僑們贊賞。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