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食是陜西關中農村常見的一種小吃,當年文成公主進藏時也把麻食帶到了西藏,現在藏族也有食用,他們叫做“????? ????”。麻食可以燴著吃也可以炒著吃,平常家中過夜的剩飯總是沒人想吃,可麻食就不同了,再次加熱哪才叫美味。
炒麻食
燴麻食是陜西關中的一種家庭小吃,尤其在西安及其周邊地區十分的流行。手工麻食口味筋道,湯料味道濃郁,湯中配上自己喜歡的時令蔬菜,更是可以做出百變的花樣。雖說萬變不離其宗,它總歸是麻食,但可以盡著自己的性情變湯變菜,又能吃到特色的麻食,豈不快哉!
燴麻食
麻食這種面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在他的成名作《飲膳正要》一書中說:“禿禿麻食回回食面,系手撇面,白面6斤做禿禿麻食,羊肉一腳子,炒焦肉乞馬,用好肉湯下,炒蔥調和勻,下蒜酪、香菜末?!边@里指另沏湯燴禿禿麻食。明代美食學家黃正一在《事物組珠》一書中也有說明:“禿禿麻食是面作小卷餅,煮熟人炒肉汁食。”同代飲膳典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一書中更有詳細的記述:“禿禿麻食入水沿面和圓小彈劑,冷水浸,手掌按小薄餅兒,下鍋煮熟,撈出過什,煎炒酸肉,任意食之?!笔窌鴮⒍d禿麻食的制法、煮法以及食用方法表述得頗為具體。據中國營養學家和美食家考證,如今在杭州、北京、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餐館里的燴小吃——“貓耳朵”,就是由古代食品“禿禿麻食”演變而來的。
麻食
賈平凹先生在《陜西小吃小識錄》稱作“圪咜”(陜北語)。關中人稱作麻食、貓耳朵。以小麥面粉為料。掐指蛋大面團在凈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愛國將領楊虎城是陜西人,當抗戰勝利的喜訊傳來時,他情不自禁的對夫人說:“快給我買頂草帽,我要吃家鄉飯,再買些酒菜來,好好慶祝下?!痹瓉硭募亦l在陜西省蒲城縣,那里的家鄉飯就是麻食。草帽作為日常的雨具,在當地作為制作麻食的工具,為的是搓上草帽上的花紋。
草帽上搓麻食
麻食制作極其簡單:
1)和面,面要稍微軟一些,并醒二十分鐘;
2)面團搟薄成1cm左右厚的面餅,再切成1cm寬的面條,切好的條用手在案板上稍微滾成圓柱;
3)圓柱均勻切成小面丁。
4)案板上撒面粉,用大拇指在面丁上輕微摁一下,借著摁勁輕輕搓一下,面就會卷起來,像一個貓耳朵的樣子。表面稍微粗糙的案板易搓成形。
5)把“貓耳朵”煮熟。
6)各種蔬菜,切成開心果大小的樣子,炒熟;
7)西紅柿切小塊,在鍋中炒成醬,加足夠的水,水開后放入青菜和調味料。
8)將煮好的麻食以及黃豆,炒好的配菜倒入湯中,大勺一攪,盛入碗中,加上香醋和油潑辣子。
麻食制作流程
注:炒配菜時最好加上西紅柿醬既上色又美味,不要用番茄沙司,一定要用鐵桶裝的西紅柿醬,新疆產的紅門宴西紅柿醬最佳。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