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也會滋生出不同特色的美食。潼關,不僅有三黃(黃河、黃金、黃土地)和三古(古關、古城、古渡口)這幾張名揚四海的名片,還有獨具地域特色的美味。
由于潼關是古來兵家兵爭之地,所遺留下來的美食大多與戰爭關系緊密,逐漸形成了軍民文化交融的獨特飲食特點。潼關的經典美食當中有一“三絕套餐”:醬筍、肉夾饃、鴨片湯,不同的來頭和故事讓它們個個名不虛傳。
醬筍:
未到潼關時,被“細路險與猿猴爭”、“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這樣的詩句吸引;離開潼關后,懷念留戀的除了風陵曉渡、黃河春張、中條雪案之外,還有百年醬缸里的潼關味道——潼關醬筍。
醬菜是潼關的特產小食,也是把潼關長久地留在游客心中的專屬味道。關于潼關醬菜與其他地方醬菜的區別,在潼關的醬菜博物館里,有這樣一段話:
醬菜斯品,各地皆有,唯吾醬菜,至香至酥。聞之,醬香撲鼻,頓覺沁人心脾;食之,含英咀華,旋即唇齒留香;憶之,回味綿長,時感余香環繞。
潼關醬筍久負盛名,是去潼關一定要帶回家讓親朋嘗嘗的特色小吃,潼關醬筍主要選用當地所產上等萵筍為原料,精心加工而成,潼關北依黃河,南依秦嶺,是八百里秦川的東大門。這里氣候溫和,水源豐富,土地肥沃,萵筍生長期長,頭年10月—卜種,次年6月收獲,生長期達8個月之久。所產萵筍挺直堅實,個大皮薄,粗壯肉嫩,青脆可口,上下粗細均勻,葉黃,外皮發白,內皮變硬,為優質萵筍,號稱“鐵桿青筍”,是制作醬筍的理想原料。采用山西潞鹽為輔料。這種鹽含硝大,食用雖不佳,腌制醬菜卻很理想。
潼關肉夾饃:
提起陜西的肉夾饃大家一定首先想起的是臘汁肉夾饃、臘汁肉夾饃起源于陜西西安,一直風靡大江南北,但物及必反,大街小巷到處都是臘汁肉夾饃,無法差異化經營,所以近些年做老潼關肉夾饃的人越來越多,下面來自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老潼關肉夾饃。
老潼關肉夾饃具有與臘汁肉夾饃不同的特色。饃干、脆、酥、香,肉是肥而不膩,除此之外,最大的特色是吃老潼關肉夾饃時一定要配鴨片湯(鴨片湯并不是鴨肉做的,而是用豬里脊)。老潼關肉夾饃原名燒餅夾饃,傳說當年李世 民食過連贊“妙、妙、妙,吾竟不知,世間有此美食矣”。
老潼關肉夾饃與其他肉夾饃的區別主要在于饃的不同。這饃制作方法獨特:用精制面粉加溫水、堿面和豬油攪拌,和成面團,搓成條,卷成餅,在特別的烤爐內烤制,待花色均勻,餅泛黃色時取出。剛出爐的千層燒餅里邊是一層層的,皮薄松脆,像油酥餅。咬一口,掉渣燙嘴,口感極佳。
老潼關肉夾饃最傳統的吃法是:一定要用剛出爐的熱燒餅夾上煮好的冷肉,俗稱:熱饃夾涼肉(現在以經改進成與臘汁肉夾饃相同的肉了,因為涼肉吃起來不適合現在的養生觀了)。
獨特的鹵肉方法:將五花肉或者前腿肉放在裝有特制的配方和調料的鹵鍋內浸泡和燉煮,肉質細膩,芳香撲鼻肉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吃起來咸香適口,回味深長。
鴨片湯:
鴨片湯其實不是用鴨肉做的而是用豬里脊。鴨片湯又名燴里脊片,它是把鮮里脊肉先豎后橫切成小片,放人碗中用雞蛋清調和,炒鍋加熱后,盛入清油,不等冒煙,將調和好的肉加少許淀粉稠漿打芡放鍋內,炒勺不斷攪拌,旺火升溫,即“熱鍋涼油”。待肉片徐徐泛大,稍變色即可出鍋,去掉余油置放碗中,用白湯適量,放入鍋內煮沸,加鹽、姜末、蔥片,盛人品碗,加上香油少許即成鴨片湯,味道鮮美。
據說,這鴨片湯的名字也頗有來歷。相傳清光緒年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帝外逃西安,途徑潼關,當地官員備滿漢全席伺候,但慈溪獨對潼關之傳統名菜“膾里脊片”贊賞有加,說此菜味似御膳中的“鴨片”。因之,潼關燴里脊片從此得名“鴨片湯”,延至今日仍為潼關一大名菜。
潼關的雄關勝景魅力無限,潼關的美食總是回味無窮,然而往往美好的事物,并不能用文字來完全形容。如果你想領略古潼關景色的風采,感受金城美食的味道,就請您走進潼關。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