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日常的饅頭、鍋盔、面條,到肉夾饃、羊肉泡,再到花樣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陜西這個面食王國難以撼動的基石?!边@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對咱陜西面食的評價!
面食是陜西人一生須叟不離的主食。吃面也有吃面的文化。北方人重面之欣感,南方人重面之湯料,中國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此外,面食文化更表現在其中隱含的民族情結、節日風俗和人生禮儀?!?a target="_blank" title="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陜西兩種水盆羊肉的區別">舌尖上的中國》在全國引起了一股陜西面食的熱潮,而早在唐朝時期,以西安為主的面食制作,已享譽海內外,這都是因為面食制作的起源在陜西。而經過這黃土地上幾千年的蘊育,面食早已同陜西人的血脈有機的融合在了一起,并已悄然融入到了陜西人生活的各個角落。
陜西面食的開端
一個地方飲食習慣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和當地的物產緊密相連,陜西面食便是如此。陜西面食文化積淀深厚與陜西關中主產小麥有關。陜西渭河流域是我國的小麥原產區之一,早在文獻記載的周人始祖后穗教民稼檣的助耕農業時期,這里先民種植的農作物中就有小麥,只是初期種植的比例不大。后來逐漸擴大小麥的種植比例,使小麥成為關中地區夏糧的主要作物。陜西關中的小麥,因土壤、氣候的關系,品質很好,并且由于陜西的這一片八百里平川上跨越了暖溫帶和寒溫帶,使得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能夠生長出世界上最多的糧食作物。這些都為面食品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陜西面食的歷史及其發展
在談論陜西面食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面食在中國的發展歷程,面食在中國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并且可能是亞洲面食的主要發源地。從飲食文化來說,遠古時候的中國是北方的“粟文化”與南方的“稻米文化”。雙雄并立的局面。但是自從先秦時期小麥傳入中國之后,這種來自西亞的糧食作物就逐漸滲透中國北方的農業區;漢朝之后,小麥的規模已經足以取代傳統的“粟”,而“粟文化”也就演變成“小麥文化”。
陜西的“面食”文化,從可已考證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
陜西面食文化的起始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制作面食,必須先把小麥加工成精細的面粉。我國在西周以前,加工糧食的工具主要用的是杵臼、棒和碓等,這類工具只能對谷物脫殼或加工成碎粒,很難磨制成精細的面粉。史料記載,春秋時期魯國的能工巧匠魯班發明了攻城用的云梯和多種木作工具,還創造了磨制面粉的石磨,1965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渭北的秦都櫟陽遺址出土了戰國時期的石磨,從而證實陜西關中地區最遲在戰國后期已經有了用面粉制作的面食類食品了。
西漢是面食文化的第一個發展期。迄今為止我國很多地方都出土了漢代的石磨,說明漢代面食的條件進一步普及。史載西漢時長安皇室的飲食制作機構專門設立了“湯局”,就是為皇帝和后妃們制作面食的,在民間也有面食。不過漢、晉、南北朝直到隋唐時期面食的名稱統稱為餅。入鍋用水煮熟,帶湯而食的叫“湯餅”,入籠中蒸熟的叫蒸餅,在鏊中烙熟的叫烙餅。東漢崔是《四十月令》中,還有記載農家面食,有蒸餅、煮餅、水溲餅??還有一種面食在漢晉,南北朝時期一直被稱餺飥(亦作不托、钚饦)是指手扯面條或手揪面片。《齊民要求》卷九“餅法”,“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段,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之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
晉代的面食文化進一步發展,晉束皙(束廣微)的《餅賦》對當時面食制品的原料面粉加工的精度、餅的生產、品種以及廚師制作過程等都有詳細的記載。他說當時用的面粉是“重羅之面,塵飛雪白”制成的面團,皎潔韌勁,膏溔柔澤;又說制作而成的面條“柔如春棉,白若秋絲,”熟練調好盛在餐器中,“氣勃郁以揚布,香飛散而遠遍,行人垂涎于下風,童仆空噍而斜盼,擎器者砥唇,侍立者于咽”。束皙《餅賦》中所描寫的是當時北方地區面食文化的情況,并非專指陜西關中,但說晉代北方面食文化的發展進步。
唐代長安飲食文化繁榮程度居全國之首,面食文化亦然。當時皇宮里的御膳房制作面食品精益求精,而且包括皇后和妃子們也親自動手制作面食。《新唐書·王皇后傳》記載:王皇后失寵被廢時,曾哭著對唐玄宗說“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可知唐宮中皇后、妃子們也會親自制作面食,同時也說明唐代朝廷也有了過生日吃“長壽面”的講究。唐代長安的官府衙門的面食品也很精美。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中就有20多種面點食品,其中“素蒸音聲部”就是一組在造型上藝術性最高的面食制品。在長安飲食市場上,面食品更是千姿百態,其中槐葉冷淘是種防署降溫時食用的涼面條(用槐葉汁水合面、類似今天的菠菜面和關中農村的野菜葉搓面),杜甫食后覺得有“經齒冷于雪”之感,還有供人們節日食用的“二十四氣餛飩”等,恕不一一列舉?,F在的我們依舊可以在陜西民間代代相傳的面食中,從做法、食用方式和禮節上,依稀的看出一部分漢唐面食的蹤跡。
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關中人在面食品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創造的面食名品最多,僅就面條而言岐山的寬湯面已為美食家所推崇,還有三原的疙瘩面、長安的臊子面、西安市場上的油潑面、爐齒面、雜醬面、刀削面········至于農村家庭常食的面類就更多了,如其花面、清湯面、漿水面、米兒面、麻食面、煎餅、涼皮子,可謂異彩紛呈、變化無窮,因此關中人即使每天吃面,只要在品種上加以調劑則毫無單調、雷同之感。
而在信息快速爆炸的今日,饅頭、鍋盔、面條,到肉夾饃、羊肉泡饃等作為陜西面食的代表,早已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流傳開來。它們共同奠定了陜西這個面食王國難以撼動的基石。
陜西面食對陜西人的重要性
陜西面食在北方諸省頗具典型性,是與陜西悠久的農業歷史分不開的。而八百里秦川作為黃河流域的小麥主產區,面食已經成為普通老百姓的主體食物結構。西北人特別是陜西人,都有著極為濃厚的面條情結。比如陜西人從小吃面長大,從骨子里熱愛面食,在過去,陜西女人要學會做面食,會搟面、做面好的媳婦更受婆家喜歡,因此外地人對陜西人有一個帶有戲謔姓的評論:“打死不離疙瘩面!”有人粗略統計過,除過羊肉泡饃、肉夾饃、面皮等面食,光是陜西的面條種類大概就有50余種,biang(音)biang(音) 面、岐山面、擺湯面、蒜蘸面、宮廷罐罐面、烙面、旗花面等等數不勝數,雖說都是面條,但是陜西人把每一種面都做的與眾不同,都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就像陜西的歷史一樣。一個熱愛面食的吃貨,一定不能錯過陜西面條。陜西美食的魅力更待挖掘,面食文化源遠流長,面條手工技藝值得我們稱贊和傳承。
你想學各種陜西面食技術,比如:油潑面、蒜蘸面、蘸水面、褲帶面、王菊面、臊子面、削筋面、擺湯面等,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小吃培訓中心,24小時咨詢電話及微信:1331920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