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天天在“今日頭條”的“唯典餐飲美食文化”頭條號里給各們朋友介紹陜西的美食,經常會提到陜南、陜北、關中,可能很多朋友對關中還不是很了解,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關中。
關中因四面高山環繞,所以地勢險要。南面有秦嶺連綿,隔絕南北;北面有北山山系,阻隔了西安與北方的交通;東面有崤山縱列,作為西安的屏障;西面有汧山、隴山相接,抵擋了西北面少數民族的侵擾。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后的情況下,關中守軍只要堅守四面山嶺間的關隘,敵人是難以攻入關中的。因此古人謂關中“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這也成為不少帝王選擇在關中建都的原因。
“關中”這個稱謂,最早始于戰國時期。由于這塊土地地處暖溫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水草豐美,是原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那個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年代,為了防備敵國的進攻和進攻敵國,在我們居住的這片屬于秦國的土地的四周,西面設有大散關,東面設有函谷關,南面設有武關,北面設有蕭關,所以把圍攏在這四關之中的地方就稱作“關中”(后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關兩座)。《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等都是對“關中”一詞的最早記載。
關中
關中歷史上從來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關中是指“四關”之內,關中只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叫法,關中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關中即東函谷關、西大震關、南武關、北蕭關。包括了甘肅東部、河南西部、寧夏南部的一部分地區。
河南靈寶函谷關
函谷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依《后漢書·郡國志》所載:“谷城”瀍水出,有函谷關。谷城隸屬河南尹轄治,遺址應在今洛陽市西北磁澗鎮柴灣村附近,而東漢時的函谷關應在今新安東3.5公里處。),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古人王氏曰:自靈寶以西今河南靈寶縣、潼關以東,皆曰桃林。自崤山以西崤山,見河南名山三崤、潼津以南,通稱函谷。
甘肅清水大震關
大震關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后為防御吐蕃的要地。 在陜西隴縣西隴山下,即隴關也。章懷太子曰,隴關,隴山之關也。今名大震關。《元和志》:大震關,后周置,漢武至此南雷震,因名?!短茣乩碇尽罚簺F源縣西有安戎關,在隴山,本大震關,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筑,更名。《通監江》:“自薛逵徙筑安戎關,由是汧隴之人,謂大震為故關,安戎為新關?!毙玛P在故關西,與故關并為戍守處?!〈笳痍P 亦稱隴關,位于今清水縣東隴山一帶。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漢武帝率百官到崆峒山巡游,經清水,翻越隴關,因雷震驚馬,后人稱為大震關。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于此設置關隘。
陜西丹鳳武關
武關,古晉楚、秦楚國界,位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名曰“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關城周長1.5公里,城墻用土筑,略成方形。東西各開一門,以磚石包砌卷洞。建國前西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東門有“武關”二字,內門額上有“古少習關”四字。建國后城門、城墻等遭到毀滅性破壞。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因此武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寧夏固原蕭關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山脈橫亙于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 關中西北方向的威脅主要來自隴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漢時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時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時主要是西夏黨項。蕭關為關中抗擊西北游牧民族進犯的前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曾入蕭關,襲擾北地等郡,致使關中震動。漢武帝時,國力增強,重視北邊國防。漢武帝曾兩次出蕭關,巡視西北邊境,耀兵塞上,威懾匈奴。自北朝后期起,突厥稱雄塞外,中原政權頻受其擾。唐武則天時,曾任魏元忠為蕭關大總管,統重兵鎮守蕭關,以備突厥。北宋時,黨項人建立的西夏稱雄西北。在宋夏之間近百年的對抗中,蕭關一帶為雙方對峙前沿。
狹義關中即現關中地區,即東潼關、西散關、南藍關、北金鎖關。狹義關中位于陜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的部分地區。
陜西潼關縣潼關
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端涀ⅰ份d:“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笔冀ㄓ跂|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并于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潼關設于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潼關位于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里形勢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陜西寶雞大散關
大散關(Sanguan Pass)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中國關中四關之一。位于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陜咽喉”。秦漢時期(前206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從這里經過。三國時期,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春,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散關是一個交通樞紐,具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南宋著名詩人陸游著有《書憤》其一“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陜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陜西藍田藍關
藍關,又稱藍田關,在西安藍田縣的南部秦嶺山脈之中。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雖然讓“藍關”知名,但對韓愈來說,《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卻是苦難的產物。公元819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法門寺塔中將釋迦文佛的一節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論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宰相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接詔不能在長安久留,當天就收拾行李,辭別親友,找輛馬車,攜帶家眷及幾個仆人匆匆上路。史書記載,韓愈一出長安,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悄然降臨,即刻掩蓋了古道塵土,淹沒了藍田秦嶺古道的高塬與溝壑。進入秦嶺深山“藍關”時,車輪陷于大雪覆蓋的古道溝岔之中,任憑馭手怎樣揮鞭,幾匹老馬只是仰天長嘶,再也不能舉蹄前行。韓愈望著群山峻嶺的曠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據說就在他萬般無奈之時,看見遠處一匹快馬飄然而至,馬上坐著的竟是他的侄孫韓湘。韓愈百感交集,他看著韓湘,面對群山,吟出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千古名篇。韓愈受困 “藍關”,因受驚受寒一家都病倒了。他們在“藍關”停留了幾天,韓愈病稍愈就在韓湘護送下,歷盡千辛萬苦才抵達了潮州。
陜西銅川金鎖關
金鎖關,俗稱“三關口”,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享有“雄關天塹,鷹鷂難飛”之稱譽。雄峙于同官縣(銅川舊名)故城,即今銅川市印臺區人民政府駐地北面12.5公里處,是今銅川市印臺區金鎖關鎮人民政府駐地。鎮區交通便利,是210國道(西安-包頭段)、銅(川)黃(陵)一級公路及305省道兩縱一橫公路干線的交匯點,南距西安126公里,北距黃帝陵75公里,西北距唐玉華宮25公里,是北上延安、榆林,西通甘肅、寧夏,南下關中的交通“咽喉”。
關中城市群
現陜西關中平原,指中國陜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陜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陜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陜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歷史 關中之名,始于戰國 。 現關中之地包括西安、咸陽、寶雞、渭南、楊凌、銅川等市地。小編所在的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也位于關中平原的中心陜西西安喲!
八百里秦川,陜西關中平原指的是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 因此又稱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自古以來,這里風調雨順,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為秦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強大基礎,所以號稱“八百里秦川”,也是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