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分為三秦,包括(關中、陜南、陜北)三個地方人文環境、飲食習慣都是不同的,所以喝酒的習性也是不一樣,在介紹陜西人喝酒的規矩套路以前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先介紹一下三秦吧。
陜西為什么稱為“三秦”?這要從項羽說起:公元前206年項羽領導的軍隊在劉邦之后也來到咸陽。項羽出身于楚國舊貴族家庭。在秦末農民起義時為恢復楚國,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戰中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章邯投降。公元前206年項羽引兵入咸陽,殺了已歸降的秦王子嬰,并火燒咸陽城,焚毀阿房宮,自立為西楚霸王。
為防在四川的劉邦勢力擴張,牽制劉邦,他又將陜西的關中和陜北一分為三: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今興平東南),轄咸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今西安閻良附近),轄咸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說:富縣、安塞、延安)轄陜北。將關中之地分封給秦朝三個降將, 故后世泛稱陜西為“三秦”,咸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史記·項羽本紀》中有“是時,還定三秦”。其實當年的三秦是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不包括陜南,只是由于后來人們理解的“三秦”觀念的變化,即將陜北、關中、陜南合稱為“三秦”。
喜歡喝烈酒,不喜歡綿綿低度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于陜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戰國時期,張儀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并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比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稱謂早了半個多世紀。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后,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1.關中人喜歡喝烈酒,不喜歡南方綿綿的低度酒,也不喜歡北方甜甜的馬奶酒,就像關中的漢子不喜歡吃大米、喝馬奶一樣,總覺得那些東西沒有扯面解饞、得勁。
2.關中人喝酒,若是人多了就要講究一個座次。主位是“主賓”或者“東家”坐的,是正對門的位置,并不是風水學的坐北朝南坐東向西的位置。倘若你分不清主次,就要看餐桌上的餐布,高高聳起似迎賓仙鶴的,那就是主位。
3.酒席一開始,主陪就站起來,提議大家為主賓連干三杯:第一杯是感謝蒞臨、蓬壁生輝,第二杯是仕途通達或財源滾滾,第三杯是杯身體健康、闔家幸福。這三杯在座的都必須喝完,因為關中人講究“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而且還要昂起頭來,咂出聲來,一滴也不能掉下來,這就叫著“望星空、鳥叫聲、掛金鐘”,這既是關中人豪氣的展示,也是對主賓的尊重。
4.接下來再由陪同人員分主次分別敬主賓,當然主賓也要禮尚往來,回敬在座的各位。若是三二兩酒量的主賓,這一輪禮儀下來,就會兩眼放光臉泛紅暈。
5.等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魚就上來了。關中的酒席可以不要山珍海味,但不能沒有魚,圖的就是“年年有余”的祈富。有了魚就要喝“頭三尾四”的魚頭酒,當然經過培訓的禮儀小姐,也肯定會把魚頭對著主位。只有等主賓喝了魚頭酒,大家才能依次動筷子搗魚吃。
關中西鳳酒
如果沒酒量,就不要端酒杯
陜南是指陜西南部地區,陜南地區從西往東依次的是漢中、安康、商洛三個地市。
陜南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陜南的漢中、安康自然條件方面具有明顯的南方地區特征,主要栽種水稻,盛產桔子、茶葉。主食是大米、面食。漢中、安康尤其是漢中方言接近四川、重慶方言。商洛北部的方言接近陜西官話(中原官話的一種,也稱為關中話),西部、南部各縣方言比較多,分別有:下湖話、客家話、江淮話、西南官話等。
1.所謂“無酒不成宴席”、“無酒不成禮儀”。陜南人愛喝酒,說什么“有酒不怪菜”,炒一碗酸菜,或弄幾個生辣椒,也稱宴酒。特別是山里人用大土碗盛酒,豪爽得很,凡飲一醉方休。每逢宴席不灌醉喝倒幾個不肯收場。喝的酒基本上都是自己釀的土酒:大米酒、小麥酒、玉米酒、高粱酒……
2.陜南人除了自己小酌,聚會時喝酒最大的特色就是要劃拳。除了最常見的“平拳”外,還可以分為“漲財拳”、“加減乘除拳”、“小拳”、“大三溜子”、“小三溜子”、“洋拳”、“螃蟹拳”等。
3.飲酒也有一定的規矩,開瓶或斟第一杯酒要敬給上席的老者或尊者,然后依次斟酒,就餐時先喝“門杯”,然后由主人向客人敬酒,先長后幼,主家成員凡能端起酒杯的,幾乎都要上陣敬酒。
4.在陜南做客,如果沒酒量,就不要端酒杯,在未開始斟酒前,就把自己面前的酒杯倒扣在桌上子,這樣,主人知你不能喝酒,也就不硬勸你喝了。
陜南滬康酒
與人交往看人品,喝酒講酒品
陜北地區是革命老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陜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們都在陜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陜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是在中生代基巖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基本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后留存下來的高原面。
陜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后以戰勝者的雄姿,走上這塊歷史舞臺,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陜北成為華族(漢代以后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的“繩結區域”。在陜北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秦漢以前,陜北一直是畜牧區。西漢以后,農耕業才大量發展,成為半農半牧區。
1.惡劣的氣候成就了粗獷豪邁的陜北大漢,他們喝起酒來豪氣干云,頗有些英雄好漢的味道。陜北人性格淳樸善良,為人正直,講原則。酒場上,也講究酒規。與人交往看重人品,喝酒還講酒品,酒場上,一律按酒規辦事。
2.陜北有即興現編的勸酒曲,內容生動活潑,充滿了地域文化色彩。比如“騎馬難遇硬塄塄,咱倆難遇這么一陣陣。山丹丹開花背陽畔紅,喝酒人兒是個英雄。”聽了這熱情的贊美,誰都得忍不住多喝幾杯!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