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已經開始了,估計有不少的朋友會云寶雞各縣游玩,今天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轉載一篇文章跟大家說說寶雞美食吧,去寶雞的朋友可不要錯過喲。
做為西府美食的代表,寶雞好吃的真是非常多。寶雞下轄鳳縣、太白、眉縣、隴縣、千陽、麟游、岐山、鳳翔、扶風九縣,每地都有能拿得出手的特色美食,如果去玩兒,除了風景,還有這些美食也是不能錯過滴哦!
(本文轉自:吃在陜西)
洗好的面水要經過發酵,蒸、搟、再蒸,因為有了發酵的過程,所以搟面皮都是自帶酸味滴。寶雞的搟面皮略厚,偏咸鮮味,而岐山的搟面皮則略薄,偏酸辣口味。一碗地道的搟面皮也必須有面筋,那面筋就是洗面洗出的精華。
在寶雞,早餐吃個搟面皮夾饃是件很平常的事,一個饃夾上半份搟面皮,塞得滿滿的,紅艷艷的辣子汁滲到饃里,咬一口酸酸辣辣,也是很過癮的一種吃法哦。
燒肉面皮是寶雞陳倉虢鎮人最愛的美食,面皮是洗面皮,肉用純糧喂的土豬肉最好,煮過的肉切片,碼在面皮上,調味除了鹽、醋和油潑辣子,還必須澆上一勺燒肉汁,酸辣鮮香,風味獨特。
這烙面皮,做法跟搟面皮很像,多了一個用平底鍋烙的過程,比搟面皮更筋道,面皮外表有烙出焦斑,晶瑩剔透,口感“韌、筋、干”,很有嚼頭。
西府農家都有自己釀醋的習慣,將釀醋后剩下的醋糟與面粉混合,上籠蒸制,就成就了這非常好吃的醋粉。醋粉入口微酸,不似面皮那么筋道,口感綿軟,據說營養更勝面皮一籌呢。
岐山臊子面在美食界可是頂頂大名,一碗地道的臊子面必須具備“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這九大特征,所謂薄筋光指的是面條,酸辣香指的是味道,而煎稀汪則是指湯寬面少、燙嘴、油多。一碗臊子面里,底菜、漂菜和肉臊子一樣也不能少。
一口香的做法和味道其實和臊子面差不多,不過是用小碗盛裝,面更少一些,這樣能更多的吃到臊子和底菜。過去,一口香都是用來招待貴客的。岐山一口香必須有辣子,口味酸辣,而扶風一口香則不放辣子,口味偏咸鮮。
說到岐山臊子面,自然離不開醋香撲鼻的肉臊子,這可是臊子面的靈魂。豬肉一定得是帶皮的,炒肉時里面還必須放辣椒面和香醋,什么時候下什么料,講究可多了去了,火侯控制也全憑經驗,炒好的肉臊子鮮嫩、香辣,覆蓋著厚厚一層紅油,久存不壞。
這肉臊子可不止能做臊子面,夾在剛出爐的熱餅里,那味道也是絕了,外酥內軟的餅配上香辣略帶醋味的肉臊子,香得流油。
肉臊子用來燉排骨,那味道也是杠杠的,酥嫩酸辣,別有風味。
岐山鍋盔的特點是“干、酥、白、香”,歷史也比較悠久了,自唐宋時就常作為往來客商攜帶的干糧遠走他鄉。明清時,岐山賣鍋盔者更是遍布縣城四周。
油酥鍋盔是在傳統鍋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里面增加了油和調料,口感更香酥一些。
麟游血條面也是一種面食,但做法很特別,面是用豬血或羊血和的,也有用雞血的,制成面條后,蒸熟曬干,吃的時候再泡或是煮,加上臊子調味。這種地方風味可是麟游人逢年過節招待親朋的美食。
陜西人愛吃攪團,在過去,農村衡量一個媳婦賢不賢惠,其中一個標準就是攪團打得是不是光滑筋道。玉米面入滾水鍋里至少得72攪,可真是個體力活,大概過去娶媳婦都是為了當勞力使的。攪團的吃法有水圍城、漂魚兒、涼拌等等,各具特色。
這個在陜南叫土豆糍粑或洋芋糍粑,作法都一樣,新鮮的土豆蒸熟去皮,在石臼里用木棰砸,砰、砰、砰的砸到起粘,做這個比做玉米攪團更累人,一般都是男人來砸。舀一勺砸好攪團,配上酸菜或醋水,再來點炒好的韭菜蒜苗,吃起來綿軟柔滑又筋糯,后味里滿是新鮮土豆的香甜。
漿水魚魚有兩種,一種是玉米面的,另一種是淀粉的,形似蝌蚪,陜西土話又把這叫“蛤蟆骨斗”,夏天咥上一碗酸辣冰爽的漿水魚魚,簡直是解暑神器。
合盤是西府人的王牌涼菜,逢年過節必不可少,里面是各色素菜,可以是胡蘿卜絲、綠豆芽或蓮菜、菠菜,外面圍一圈自制的皮凍或是涼肉,澆上調味汁子,也有調味汁子單放,蘸著吃的,下酒那是極好的。
過去,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經常可以在街頭看到賣粽子的小攤,只賣粽子,攤主隨手從鍋里取一個粽子,剝開放在一個小盤里,壓扁,淋上蜂蜜,甜香軟糯,逛累了吃,很解饞,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
陜西的扯面,那可是有3000年歷史滴,而寶雞的西府扯面,又號稱最正宗,蓋因為西府地產的小麥品質很好。醒好的面,拽著兩頭,扯成寬條下鍋煮,陜西八大怪里的“面條像褲帶”說的就是這個扯面,最經典的吃法當然是油潑面,好吃到沒朋友,百吃不厭。
西府人愛吃辣,把辣椒也發揮到了極致,新鮮的線椒切段做餡,再配上果仁,包成餃子形,在鍋里烙熟,外酥內軟,鮮辣可口。
寶雞的豆腐好吃,老豆腐硬實,豆香味足,而用豆腐作餡蒸的包子也是十分美味。
豆花泡饃是寶雞人的早餐,以鳳翔的最為有名,切成片的鍋盔卯煮后,再舀起鮮嫩的豆花鋪在上面,澆以熱豆漿,加上調料,咸辣清香,灰常美味。
好的空心掛面一定是純手工制作的,和面、揉條、捂條、搓條、入槽、開面、上架、換架、截條,都是人工完成。煮出來的空心掛面,細如銀絲,筋滑爽口。在岐山當地,還有一句俗語叫“無面不成禮”,過去,人們常常以麻紙紅繩系起的整束掛面為走親訪友之禮。
眉縣齊鎮的爐齒面十分有名,面條柔韌光潤,臊子香辣味濃。爐齒面因面條形如爐齒而得名,其實陜西其他一些地方也有。
干腳棒是鳳縣特有的一種美食,有一種說法是,這干腳棒在過去是丈母娘招待女婿的菜肴。立春前農家殺豬,會掛很多臘肉,其中有整個的豬腿,這干腳棒就是臘豬腿,加上干豆角和其他配菜,燉上幾個小時,味道十分鮮美。
鳳翔的臘驢肉也十分有名,制作過程十分復雜,臘驢肉切片顏色鮮紅,呈半透明狀,肉質細膩,酥而有筋,回味悠長。若用驢鞭做原料,制成的臘制品就是有名的“錢錢肉”。
鹿糕饃是一種圓形的烙饃,碗口大小,正面中間有一個小圓坑,坑中裝飾有一個朱紅色的小梅花鹿圖案,故名“鹿糕”。入口香甜酥脆,耐存放。
茶酥的名字得來于入口的聲音,因為酥脆,咬下去會發出“嚓”的聲響,所以,“茶”同“嚓”。以面粉、豬板油為主料,色澤金黃,內層松軟,層層落花,油而不膩。
隴縣馬蹄酥,又名蜜餡兒,形似馬蹄而得名,是隴縣民間走親訪友的名貴糕點,層薄如紙,香甜味厚,入口即酥。
油旋是隴縣的傳統美食,表面金黃,外皮酥脆,內里軟嫩,透著核桃與花生的香氣,剛出爐的油旋最為酥脆美味哦。
岐山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其實真正的好醋還是在民間,岐山人向來有自己釀醋的習慣,純糧食釀造,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一般自給自足。所以認識一個會釀醋的岐山人很重要,吼吼……
寶雞的線線辣子,那是有名的好吃,色澤鮮紅,又香又辣。用線線辣子碾出的辣椒面、潑的油潑辣子,更是忒色,是調面、調涼皮必不可少的調料哦。
鳳縣可是中國花椒之鄉,鳳縣的大紅袍花椒粒大、色艷、味濃、肉厚,果柄有小瓣,形似雙耳,“鳳椒”入菜,麻中帶香。
眉縣南部的秦嶺山區,是海內外專家公認的獼猴桃最佳優生區,擁有世界最大的野生獼猴桃資源,早在1978年,眉縣就開始了優質獼猴桃人工栽培。
至于寶雞的酒,人人都知道,就不多說了。流著口水,整到這里,也是夠了,因為感覺還能再說三天,剩下的還是由吃貨們自己去發掘吧!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