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指給某一人、事件、動物、地 、產品等起一個個性的稱呼 ,通常用來區分另一個名稱,名稱可以識別類或類的東西,或單一的事情。起名就是運用傳統與現代姓名學原則給人或事物確定上社會性、概念性符號,以區別一事物與另一事物。
名字對一個人或者一件商品非常的重要,換個名字在包裝一下瞬間高大上,平時我們天天都在吃的中國菜,比如胡辣湯、肉夾饃等,如果換個好聽的名字會是什么情況呢?下面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帶您來看看吧。
猜到這是什么了嗎?沒錯,西安肉夾饃!是不是感覺換了個名字就瞬間不一樣了呢?
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肥而不膩,回味無窮。臘汁肉歷史悠久,聞名中國,配上白吉饃,有著中式漢堡的美譽,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臘汁肉夾饃由三十多種調料精心配制而成,由于選料精細,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具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獨特風味 。
有沒有感覺這個聽上去像是麥當勞里面經常推出的各類粥品呢?其實,這個就是我們天天都要喝的胡辣湯咯。
胡辣湯,又名糊辣湯,中原知名小吃,起源于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逍遙鎮和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尤以逍遙鎮胡辣湯出名。
胡辣湯的主要制作材料有胡辣湯料、胡椒、辣椒、熟羊(牛)肉、羊骨高湯、面筋、面粉、粉條、黃花菜、木耳等。是中國北方早餐中常見的傳統湯類名吃。
Q彈豬肉條...能不能想到這個是什么?沒錯,就是回鍋肉!Q彈這個名字倒還真是名副其實呢。
回鍋肉起源四川農村地區。古代時期稱作油爆鍋;四川地區大部分家庭都會制作。所謂回鍋,就是再次烹調的意思。回鍋肉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回鍋肉一直被認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鍋肉。它色香味俱全,顏色養眼,是下飯菜的首選。配料各有不同,除了蒜苗(青蒜)還可以用彩椒,洋蔥,韭菜,鍋盔等來制作回鍋肉,每家都有自己的秘方。
這個就是我們早餐吃的最多的灌湯包,想想一口要下去滿口濃汁的樣子,是不是覺得這個名字太貼切了。
灌湯包子是一種傳統特色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面粉、溫水、豬五花肉等。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當時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著名產地開封。
灌湯包子有了形式美,其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北國吃面、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面皮次次之。
這么長的名字看的小編是一臉懵逼,乍一看還以為是啥高大上的湯品,原來這個就是皮蛋瘦肉粥啦。
皮蛋瘦肉粥是一種廣東省的地方傳統名小吃。皮蛋瘦肉粥營養豐富,以切成小塊的皮蛋及咸瘦肉為配料。不同地區的配料有所不同,有人會在進食前加上香油及蔥花,也有加蔥花或薄脆。
這個是咸豆腐腦...不想過多討論,小編怕激起甜黨咸黨的戰爭。(其實甜豆腐腦才是正義)
豆腐腦一道著名的中式傳統小吃,常與豆腐花、豆花混用,依據各地口味不同,北方多愛咸食,而南方則偏愛甜味,亦有地區如四川等喜愛麻辣口味。
豆腐腦和豆花都是做豆腐的中間產物,成分上并沒有太大區別。豆腐腦是最先出來的,比較軟嫩,用筷子難以夾起,需用湯勺盛用;等到豆腐腦再凝固一點,就是豆花,與豆腐腦相比口感凝滑;豆花放入模具里面壓實更加凝固之后就是豆腐了。
老天津煎餅果子!別以為你換個洋名就不認識你了,天天都要來一個,怎么能錯過如此美味!
煎餅馃子是天津人的小吃。它是由綠豆面薄餅,雞蛋,還有油條或者薄脆的“馃篦兒”組成,配以面醬,蔥末,辣椒醬(可選)作為佐料,口感咸香,如今的煎餅馃子原料已經不僅限于綠豆面攤成的薄餅,還有黃豆面,黑豆面等等多種選擇。但是,天津人依舊堅持著傳統的吃法,正宗煎餅果子中選用的食材只有綠豆面、油條以及蔥花、香菜及其他佐料。天津之外的省份多有在煎餅里夾火腿、香腸甚至豆腐絲、肉松等原料的,雖被商家冠以煎餅果子之名,卻有名無實,早已與正宗相去甚遠。
小編每次回老家必定要吃的東西——重慶火鍋!一口下去,鮮、麻、辣各種感覺在口中暈染開來,那滋味,巴適。
重慶火鍋, 二十年代在重慶江北城發展壯大。一般挑擔子零賣小販將水牛毛肚買后,洗凈煮一煮而后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于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鐵盆一只,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咸的鹵汁,于是河邊橋頭一般賣勞力的工人,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檔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凈而適合重慶人的口味。
好吧,這個也是小編喜歡的——西紅柿雞蛋面。每逢不想做飯的時候,來一碗西紅柿雞蛋面總是沒錯的。
西紅柿雞蛋面是一道家常面食,原材料有西紅柿、雞蛋、面粉、鹽、味精、香油、老姜片 、蔥花、香菜、花生油、醬油、花椒粉、柿子椒、香菇等。
這個居然是魚香肉絲的洋文名?名字里面連個魚都沒有,還真是挺符合這道菜定位的。
魚香肉絲的歷史不長。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收錄了1328種川味菜肴,沒有魚香肉絲。
魚香肉絲這道菜的名稱,是抗戰時期由蔣介石的廚師最終定名的,并流傳至今 。
廣大女性同胞們熱愛的涼皮,有了如此洋氣的名字后,相信女性朋友們一定會更加喜愛。
涼皮,起源于陜西關中地區的美食,是搟面皮、面皮、米皮、釀皮的統稱。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色無公害食品。
因原料、制作方法、地域不同,有熱米(面)皮、搟面皮、烙面皮、釀皮等。口味有麻辣,酸甜,香辣等各種口味。 涼皮歷史悠久,據說源于秦始皇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最最最最傳統的早餐,沒有之一的油條!早起來碗豆漿,再來一根大油條,一整天心情都會變的美美噠!
油條,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面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遠遠早于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又一道甜黨的美食——糖醋里脊。這道菜,全國各地任何一家飯店做出來的口味都不一樣。各有風味各有特色。
糖醋里脊是經典傳統名菜之一,以豬里脊肉為主材,配以面粉、淀粉、醋等佐料,酸甜可口,讓人食欲大開。在浙菜、魯菜、川菜、淮揚菜、粵菜里均有此菜。
“聞起來臭,吃起來香”說的就是這道臭豆腐。炸至金黃的臭豆腐佐以辣椒、大蒜、花生,一口下去全是滿足感。
臭豆腐,中國傳統特色小吃,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類型,臭豆腐在南方又稱臭干子。其名雖俗氣、卻外陋內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是一種極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小吃,古老而傳統,令人欲罷不能。制作材料有大豆、豆豉、純堿等。
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制作方式和食用方式均存在地區上的差異,其味道也差異甚大,但具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特點。南京、長沙的臭豆腐干相當聞名,臺灣、浙江、上海、北京、武漢、玉林等地的臭豆腐也頗有名氣。
天津街頭多為南京臭豆腐,為灰白豆腐塊油炸成金黃色,臭味很淡。武漢街頭的臭豆腐多以“長沙臭豆腐”為招牌,但制作方式并不相同,是用鐵板澆油煎,中不空并且為淡黃色。
小編寫了這么多文章也餓了,要去吃我們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師傅們和學員們做的美式精選鮮嫩豬扒蒜茸小麥餅配墨西哥風情小米椒澆汁精制白玉面了。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