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漿”是菜肴制作技術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應用廣泛,為爆、炒、滑溜、軟溜等烹調方法常用的技法,適合于質嫩、型小、易成熟的原料,其直接關系到整個菜品的外觀與質量。
上漿,就是將調味品(鹽、料酒、蔥、姜汁等)和淀粉、雞蛋清等直接加入肉類原料中,拌和均勻成漿流狀物質,加熱后使原料表面形成漿膜,以增進菜肴的色、香、味、形的技法的一種烹調輔助手段。
1. 保持和增進菜肴的營養、形態。
2. 協調原料“體內”水分,使菜肴鮮嫩,色澤美觀。
3. 增香去異味,改善原料質地和口感。
水淀粉漿
這是最普通、簡單的上漿,又稱粉漿或干粉漿。主要用料是淀粉、清水,制作方法是先將原料用調料拌腌人味,再用水與淀粉調勻上漿,用于普通的炒菜,比如“炒肉絲”、“肉片”等等。
蛋清淀粉漿
蛋清漿主要用料有蛋清、淀粉、鹽等調味品,制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先將主料用調味品拌腌入味,然后加人蛋清、淀粉拌勻即可。另一種是用蛋清加濕淀粉調成漿,再把用調味品腌漬后的原料放入蛋清粉漿內拌勻,也可加入適量的油,便于原料劃散。
全蛋淀粉漿
全蛋漿主要用料有全蛋(蛋清、蛋黃均用)、淀粉、鹽等調味品,制作方法與用料標準基本上同蛋清漿。其作用可使菜肴滑嫩,微帶黃色。多用于炒菜類及烹調后帶色的菜肴,如”辣子肉丁”、”醬爆雞丁”等。
蘇打漿
蘇打漿主要用料有蛋清、淀粉、小蘇打、鹽、水等調味品,制作方法是先將小蘇打、鹽、水等調味品腌漬一下原料,然后加入蛋清、淀粉拌勻,漿好后,最好靜置一段時間使用。其作用可使菜肴松、嫩。適用于質地較老、纖維較粗的牛、羊肉等原料,如“炒牛柳”、”蠔油牛肉”等。
上漿時間
為原料補充水分是利用滲透原理進行的,滲透是一種物理現象,其過程一般都很緩慢,因此,在烹調菜肴時為原料上漿都要提前進行。通常做法是在加熱前15分鐘左右為原料上漿,這時只用水或蛋液,在正式加熱前,再用水或蛋液補漿一次,然后再拌入淀粉。
上漿動作
菜肴中凡是需要上漿的原料,均為細小質嫩的原料,而上漿的手法是用手來抓捏,因此,上漿時的動作一定要輕,要防止抓碎原料,尤其魚絲、雞絲更要注意。上漿時一開始要慢,當漿已均勻分布于原料各部分時,動作再稍快一些,利用摩擦促進漿水的滲透,但要切記,快不等于手重。
淀粉的用量
上漿為原料補水固然很重要,但淀粉的用量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果淀粉的用量少于合適的標準,就很難在原料周圍形成完整的、防止水分等物質排出的漿膜。如果淀粉量多于合適的標準,又容易引起原料的粘連。合適的用量標準是,原料加熱后在漿的表面看不到肉紋。
調味程度
上漿的同時要為原料進行基本調味,這時的調味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要給正式調味留有余地,尤其是鹽和味精,千萬不可多用。
刀工處理
刀工成形一般根據菜肴的要求切配,有骨、刺的應事先剔盡,成形后多為片、丁、絲、粒狀(小型原料如蝦仁等可直接用整料),且大小相當、長短一致、粗細均勻、厚薄相同、清爽利落,這樣才能易于碼味上漿,烹制時受熱均勻、形態美、口感好。
漂洗碼味
漂洗碼味是去除原料異味、增強口感、色澤、營養、鮮美度的重要一環。碼味前進行漂洗,可漂凈動物原料中的血水,洗去部分雜質;碼味時,輕輕擠凈漂洗中的水分,添加適量調料即可。
對異味重、肌肉纖維較粗糙的原料,除加入鹽、味精等,還可加入適量的蘇打粉、嫩肉粉等,改善口感。放入調料后用手拌勻,攪至原料表面起粘時加少許清水,再加以攪拌,如此反復數次,至原料“喝”足水為止。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